李义天:《中国近代伦理学文献丛刊》前言

近日,由清华大学长聘教授李义天、中央编译出版社副社长张远航共同主编的《中国近代伦理学文献丛刊》出版发行。该丛刊从20世纪上半叶的相关文献中择取30余部作品,依其出版年序,汇编整理,影印成册,旨在为中国伦理学的学科建设和中国伦理思想史的学术书写添补素材、完善基础。在此刊发李义天教授为该丛书撰写的“前言”,以飨读者。
 

李义天、张远航 主编:《中国近代伦理学文献丛刊》(共4部,32册),中央编译出版社2022年版,定价:19800元

 

中国有着悠久的伦理文化传统与伦理思想传统。自先秦、经汉唐、至明清,前人先贤围绕善恶、是非、义利、廉耻等问题展开的讨论及其形成的知识成果,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与思想资源。在这个意义上,作为一门学问的伦理学,在中华学术谱系中始终存在。然而,作为一门学科的伦理学,对于中国学术来说,却是一件近代以来才发生的事情。

 

学问的确立可以是学者个人的成就,但学科的确立却与学术制度的转型、学术形态的自觉,以及,学术背景的更替密切相关。这些方面都必须在近代中国社会的语境中得到理解。具体而言——

 

其一,作为一门学科的伦理学,奠基于近代教育制度和教育体系的发展。正是在近代教育制度和教育体系(尤其是大学教育体系)的“学科化”进程中,细密的学科划分逐渐形成,清晰的学科意识逐渐确立。由此,学者对知识的探讨,不再意味着单纯的研究,而是意味着建制上的学科建设。对近代中国学人而言,“伦理学”概念的出现以及学科的形成,正是近代中国在文明碰撞之间吸纳、改造近代教育体系及其学术制度的现实产物。

 

其二,作为一门学科的伦理学,不仅需要具备专门的研究题材与研究方法,更要有针对这些题材与方法的自觉总结和反思。因此,仅仅探讨有关善恶的问题、论证关乎善恶的要求,或许能够形成伦理学学问的主要框架,但不足以构成伦理学学科的完整内容。作为学科的伦理学,还必须在探讨和论证具体命题的基础上,对它们背后的理由与方法加以提炼与批判。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须梳理、评析已有的观点与路径。在这个意义上,近代中国学人对伦理学方法论和伦理学思想史的研究自觉,乃是这门学科在近代中国初步成型的必要条件。

 

其三,作为一门学科的伦理学,无论是涉及教育体系与知识门类的“学科化”,还是涉及研究方法与思想历程的“自觉化”,都必须置于中国与世界交往的近代语境中来理解。在“作为学问的伦理学”向“作为学科的伦理学”的转变过程中,近代中国学人对西方伦理史籍的大规模翻译、对当时国外学界新近文献(尤其是思想史著作)的批评性介绍,以及,他们立足本土而展开的系统阐释与重构,无疑是最重要的内在动力。这些动力及其带来的转变,恰恰是在近代中国的特定历史背景下,作为一系列近代事件而发生的。

 

因此,要理解作为一门学科的伦理学在中国的起步与发展,就必须对近代中国伦理学的理论实践加以关注。其中,最为基础的一项工作便是,对当时研究和译介的基本文献进行搜集、整理与汇。可以说,只有做好这项工作,我们才能印证中国伦理学学科所具有的近代性质,才能描述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向现代人文学科范式的转变过程,才能理解过去一百五十年间中国伦理学发展的曲折与波动,也才能帮助我们在此基础上推进当代中国伦理学的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作为历史档案,这些近代文献对于直面历史、正视历史并希望能从历史中汲取经验的每一位伦理学人来说,都是无法忽视和抛弃的。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从20世纪上半叶的相关文献材料中,尝试择取了30余部作品,依其出版年序加以汇编整理。根据题材类型,它们大致被分为四类:

 

(1)史籍类。主要包括近代中国学人对西方伦理思想若干重要文献的翻译作品。它们可以映射出,当时的中国伦理学人在面向西方伦理思想时所采取的关注视角及其选择范围。

 

(2)史论类。主要包括当时具有一定影响的伦理思想史研究著作。就内容主题而言,其中既有关于西方伦理思想史的研究,也有关于中国伦理思想史的研究;就出版类型而言,既有中国学者的原创研究,也有对同时期外国学者的成果译介。它们可以展示出,当时的中国伦理学人所接受的伦理思想史框架及其主要线索。

 

(3)著述类。主要包括近代中国学人对伦理学基本问题的思考和阐发。其中不仅含有一些导论性、概论性作品,也涉及一些基于特定立场或针对特定领域的研究专著。它们可以反映出,当时的中国伦理学人对伦理学整体或其分支的基本判断和理解深度。

 

(4)讲稿类。主要包括当时使用的若干伦理学讲义或教材。同样地,这一部分也是既包括中国学者或教育者的作品,也包括当时翻译过来作为教材或教学资料使用的一些文本。它们可以体现出,当时的中国伦理学学科教育所涉及的大致范围和程度。

 

值得特别强调的是,作为近代中国的思想档案,这些文献在内容和表述上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历史局限。如今看来,其中有些说法和论证并不恰当甚或错误。但是,这也恰好体现了伦理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所无法摆脱的历史性与经验性,也再次证明了唯物史观关于道德学说在根本上受制于社会发展这一判断的有效性与正确性。因此,基于对历史事实的尊重,我们最大限度地将这些文献循其原貌,汇编成册,影印出版。我们期待,当代学人不仅能够抱着历史的眼光去认真地观察和理解它们,更能抱着历史的眼光去严肃地批判与剖析它们。只有这样,当代中国的伦理学研究才更可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也才更可能自成一体,贯通古今,奔向未来。

 

壬寅春 清华园
 

首页    书籍介绍    李义天:《中国近代伦理学文献丛刊》前言
时间:2022-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