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研修会暨京鄂粤渝伦理学学会2023年年会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成功举行

 

2023年12月23-24日,由北师大科研院、珠海校区科研管理办公室和北师大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共同指导,北师大珠海校区人工智能伦理治理实验室、北京伦理学学会、湖北省伦理学学会、广东省伦理学学会和重庆市伦理学学会联合主办,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组委会、《山东社会科学》杂志社、《湖北大学学报》编辑部、武汉大学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和《应用伦理研究》编辑部协办,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研修会暨京鄂粤渝伦理学学会2023年年会在珠海举办,来自北京、湖北、广东、重庆以及山东、上海、河北、河南、内蒙古伦理学学会的专家学者逾110人参与本次会议,做了约40场不同形式的学术报告。

本次会议是人工智能伦理治理工作坊系列之一“人工智能的伦理审视”、之二“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治理及共同体构建”、之三“人工智能伦理治理及实验室建设”、之四“人工智能教育伦理与伦理教育”后的“升级版”,与工作坊系列相比,涉及议题更广、参会代表更多、会议结构更丰富。

12月23日上午8:30开幕,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韩震教授首先致开幕辞。韩教授对各位嘉宾莅临南国北师参加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研修会暨京鄂粤渝四省市2023年伦理学会年会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活,并引发一系列的伦理问题。当下的人工智能技术更是极大地挑战了每个人的生活。因此,会议议题非常重大。他希望与会嘉宾借助人工智能伦理治理实验室提供的平台,充分展开交流与对话,取得丰富的学术成果,为智能时代的到来积极做好思想准备、理论准备。

受北师大党委副书记、珠海校区党委书记韦蔚和珠海校区科研管理办公室主任左锐的委托,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科研办公室副主任石文在致辞中对远道而来的各位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一直以来支持学校人工智能伦理治理学科发展的各位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他介绍指出,珠海校区是按照学校“一体两翼”办学格局和高标准新机制国际化的原则打造的、与北京校区同一水平的南方校区,人工智能伦理治理实验室是在广东省“冲补强”专项资金支持下,珠海校区通过“揭榜挂帅”专项竞争,在校内遴选中产生的唯一新文科类重点科研平台。人工智能伦理治理实验室自立项建设以来,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他希望人工智能伦理治理实验室在各位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下,提前谋划,群策群力,早日打造成为省部级科研平台,为我国的科技伦理建设做出更多的贡献。他祝愿各位专家畅所欲言,会议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产生思想火花,取得圆满成功。

随后,北京伦理学学会会长王淑芹教授、广东省伦理学学会副会长陈联俊教授、重庆市伦理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任丑教授、湖北省伦理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家莲教授以及北京师范大学人工智能伦理治理实验室主任、湖北省伦理学学会会长戴茂堂教授在开幕式上分别致辞。

王淑芹教授在致辞中表示,以研修会的形式召开伦理学学会的年会,是一种探索和创新,特别有利于各位学者在一个非常优美的自然环境之下,无任何负担敞开胸怀来享受学术,感受思辨的快乐!会议既有利于各省市伦理学学会的会员之间的相识和交往,也有利于来自不同区域的研究者围绕一个共同关切的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具有创新意义。她表示,就人类的科技与人类道德的关系问题而言,人工智能伦理治理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就新一代的人工智能技术而言,这个问题关乎到人类未来的命运以及人类未来发展的走向,危及到了人类的安全和尊严,所以又是一个热点问题。人工智能技术一旦出现,就会涉及人的利益,必须有、也必然有道德的规范和调控与之相伴随。这正好体现了伦理学的应用性力量、实践性特征。期待本次会议成为未来交流相关议题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式的节点。

陈联俊教授在致辞中表示,首先,人工智能集中体现了人类的知识力量,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进步,是物化的知识形态,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前沿智慧。其次,人工智能反映了人类的价值追求和价值抉择。人类每一次技术上的努力都是为了改变生活,解放自身。因此,从深层次看人工智能代表了一种精神。第三,人工智能蕴含了人类技术的双面价值效应。人工智能一方面创造生产力和物质财富,帮助我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但同时又带来了巨大风险,让我们人类自身在自己的创造物面前慢慢失去信心和尊严。智能化水平会带来价值鸿沟,破坏社会和谐稳定,人工智能的意识形态风险还会引发民族主义种族主义等社会问题。个人、国家都要在保持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平衡中,加强对人工智能的伦理监管,确保技术发展和应用有利于塑造美好生活,符合人类的价值和利益。

任丑教授在致辞中表示,自2019年以来,中国非常重视科技伦理治理。2019年成立了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2022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在科技伦理领域,相比于医学伦理、生命伦理已经相对成熟,人工智能伦理严格说来则刚刚兴起,既前沿又紧迫。人工智能的出现与自然智能的脆弱性相关,是人类理智要求不断自我增强的结果。人工智能和自然智能融为一体将成为影响我们人类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他还表示,以往哲学门类下面只有一个一级学科八个二级学科,全都是学术型的。现在,有了应用伦理作为哲学的专业硕士点。这给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号。人工智能伦理也将通过应用伦理专业的建设展现出巨大的实践力量,展现出哲学的无用之大用。

李家莲教授在致辞中主要从四个层面讨论了人工智能伦理治理中的情感问题。首先,人类心灵的本性是情感而不是理性。其次,对于以情感为本性的人类心灵来说,支配道德判断和人类文明的内在法则是情感机制,情感机制是大自然治理万物的管治之道。再次,支配情感机制的内在法则是中国哲学的阴和阳这样一对概念,而不是以爱恨为表现形式的欲望性情感。最后,她认为,人工智能的伦理法则必须是情感法则,而不是理性法则。

作为本次会议的策划人,戴茂堂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本次会议体现了几大融合:一是主讲嘉宾从科学社会史、法哲学、国际伦理、医学哲学、经济伦理、西方哲学介入人工智能伦理治理这个主题,各有侧重,但又相互融通。二是将研修会与学会年会捆绑、打通和叠加在一起,从学术和学会互不相同的角度思考一些共同的话题,形成更好的对话和交锋的学术环境。既有学会的味道,又有研讨会的品质。这是一个新的尝试。三是将北京伦理学会、湖北省伦理学学会、广东省伦理学学会、重庆市伦理学学会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更加广泛的学术共同体,产生了更大规模的真正交融,体现了伦理意义上的包容性。戴茂堂还向各位嘉宾介绍了人工智能伦理治理实验室的基本情况。实验室成立于2022年6月。2023年7月,实验室升格为北师大珠海校区唯一的新文科类“揭榜挂帅”重点科研平台。实验室重点开展四项工作,分别是:举办人工智能伦理治理工作坊,开展人工智能伦理治理学术研究,推动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研修培训,制定人工智能产品伦理评估体系。前两项是学理性的、也是常规性的,后两项是实践性的、也是探索性的。这次的研修会通过聘请主讲嘉宾进行专题讲授与邀请参会嘉宾进行小组交流相结合的形式来展开研修培训就是一种实践探索。此前,实验室立足于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前沿技术,在全国高校积极推进人工智能伦理专题辩论赛和睿抗机器人大赛,开展了AI伦理治理人才培训。其中“睿抗CAIR机器伦理专题辩论赛”旨在提升大学生对于人工智能的理解力、对于人工智能产生的伦理风险的判断力,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对社会问题的前瞻意识,并通过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唤醒全社会对于人工智能伦理治理问题的真心关切,实现对AI伦理治理更全面的理解。“睿抗机器人大赛”秉承为教育服务、为社会服务的高质量发展原则,着眼于机器人的技术开发和人文把关双重责任,从“为学校发掘有潜力的好苗子、为社会挑选更匹配的人才”出发 ,立足社会培养和实践培育,努力搭建科技教育与伦理治理相融合的开放共享平台, 以传递人工智能社会服务的公正、可持续和安全理念,引导人工智能技术向“可持续、包容性、有温度、负责任”的方向发展,以期为AI的发展提供更清晰的伦理指南。睿抗机器人大赛已成为自主发起、影响广泛的实践品牌,成功入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后两项做好了,能从一定层面展现人工智能伦理治理实验室的特色。

12月23日上午和24日上午,研修会举办了两场主旨报告会,共有六位专家做主旨报告。第一场主旨报告会于12月23日上午举行,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国际中心任丑教授主持。

上海交通大学凯源法学院郑戈教授以《自动驾驶汽车算法设计中的伦理考量》为题进行了主旨演讲。他指出,伦理考量是自动驾驶汽车算法设计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但企业出于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往往缺乏内生激励来将伦理考量纳入自己的产品设计流程,因此需要国家通过法律来促使或迫使企业追求符合伦理的设计。同时,伦理原则不能只是恰好被赋予伦理把关权的那些人的个人道德偏好的表述,而必须是社会共识的产物,符合一般性的社会预期,因此需要通过制度设计来引导社会展开自动驾驶方面的伦理问题研究和讨论,促进社会共识的形成。他认为,在思考自动驾驶汽车伦理问题时,应当避开电车难题,或至少要将它摆到相当次要的位置。相较于伦理学层面的演绎推理式讨论,对相关立法、伦理原则发展和公共政策制定更有帮助的是社会科学的经验研究。他主张,我国应借助已有的国际磋商机制(比如联合国、G20、东盟等等)积极提出并倡议本国提炼和发展出的自动驾驶汽车算法伦理原则。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雷瑞鹏教授以《医学人工智能的伦理和治理问题》为题进行了主旨演讲。她基于对人工智能的概念和发展状况的分析,讨论了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和治理问题。她认为人工智能的应用会引起规范性的伦理问题(ethical issues),既涉及到应该做什么的伦理问题,又涉及到应该如何做的伦理问题。伦理问题分为近期AI、中期AI、远期AI的伦理问题。雷教授重点讨论了近期AI的伦理问题,即与机器学习、算法、大数据、大语言模型有关的伦理问题。她强调,不同于“自上而下”的监管,人工智能治理是立体的网络式的、所有利益攸关者参与的治理,应当从人工智能给人们带来什么风险/伤害与受益出发,遵循以风险为基础或把控制风险放在首位的安全第一、以人为本、以后果为导向的径路。

广西大学杨通进教授以《全球AI治理的国际伦理基础》为题进行了主旨演讲,阐述了全球AI治理的现状与趋势、面临的伦理挑战以及国际伦理建设的方案。在分析全球AI治理的现状与趋势时,杨教授认为,AI治理有行业治理、国家治理、跨国与区域治理、全球治理之别,他重点介绍了欧盟AI治理和《布莱切利宣言》,分析了人们对AI超人类性、另人类性、非可控性和对AI侵害隐私、破坏生活秩序的担忧。杨教授认为,AI治理攸关全人类命运,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应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的原则,通过对话与合作凝聚共识,构建开放、公正、有效的治理机制,不断提升人工智能技术的安全性、可靠性、可控性、公平性,促进人工智能技术造福于人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分析全球AI治理面临的伦理困境时,杨教授认为,治理与创新难以平衡、软法(伦理)向硬法(国际法)难以转变、全球利维坦缺失、现实主义国际伦理观盛行是最为突出的伦理困境。在分析国际伦理建设与全球AI治理时,杨教授主张,全球AI治理离不开国际合作,国际合作以价值共识的增加与国际制度的完善为前提,批判和反思现实主义的国际伦理观有助于消除国际合作的障碍,培育和倡导世界主义的国际伦理观有助于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世界秩序,公平合理的世界秩序是实现全球AI治理的制度保障。

第二场主旨报告于12月24日上午举行,由《山东社会科学》杂志社编审周文升主持。

北京大学哲学系周程教授以《医学人工智能伦理:从可解释性到可信赖性》为题进行了主旨演讲。在介绍人工智能第三次浪潮与ChatGPT的问世之后,周教授认为,透明度、公平和正义、非恶意、责任和隐私已成为设计人工智能的基本原则与指导方针,其中透明度位居首位,是人工智能伦理治理讨论中的关键议题。人工智能的可解释性、可理解性和可信赖性问题与此相关。从因果关系的视角出发,可以对可解释性、可理解性以及可信赖性这组概念进行这样的刻画:可解释性(explanability)人工智能算法符合人类对逻辑主义因果的要求;可理解性(understandability)人工智能算法符合人类对语境主义因果的要求;可信赖性(trustworthiness)人工智能算法符合人类对多元主义因果的要求。

东南大学王珏教授以《数字经济的伦理期待》为题,以数字传奇与造富神话为切入点展开讲演。她分析了数字经济的伦理挑战、资本逻辑和伦理共生的建构方案。王教授认为,数字经济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数字平台及其生态为主要载体,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实现高效连接,在物理世界和数字空间都可以创造价值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数字经济打破了时间空间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限制,对社会整体产生结构性颠覆与重构。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资本家的价值榨取与财富积累并未随着新技术的推广而削减,剥削的范围、工具、方式等反而全方位地加深了。平台成为新的生产组织中心,国与国之间以及国家内部的贫富差距加剧了,引发平台企业自身发展责任缺失和平台经济业态发展不正当竞争等问题。王教授认为,要增加透明度和参与度,加强数字平台自我治理的;要反垄断和反不公平竞争,寻求伦理共生,加强数字平台生态建设。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田海平教授以《AI价值对齐的康德式辩护》为题作了讲演。他主张机器向人“对齐”,提出了两条自明性原则。第一条是“‘人是目的’的善行原则”,它旨在解决“绝对可信赖”问题;第二条是“‘自我立法’的正当性原则”,它旨在解决“普遍可信赖”问题。主张以“算法人文”成全“精神人文”以及算法从善与“AI向善而行”的双底线原则,主张从人文价值高度重新厘定人工智能的“人工性”,将人工性限定在人类的精神人文限度内,以规避人工智能隐蔽的伦理风险,人工智能的发展不可损害人和人类的尊严。

12月23日下午,本次会议共组织了四场分会场会议,每个分会场又分上半场和下半场。

第一分会场由北京伦理学学会牵头。中共北京市委党校鄯爱红教授任上半场讨论的召集人,黄燕强老师作了《AI 与亲亲、生生:从儒家的视角》的报告、余玉花老师作了《如何看待人工智能的伦理危机》的报告、涂爱荣老师作了《如何面对机器人?》的报告、黄雪梅作了《异化之痛:人工智能伦理关系探析与应对》的报告、张倩倩老师作了《工智能与人关系的伦理思考》的报告。北京科技大学赵爱玲教授任下半场讨论的召集人,鄯爱红老师作了《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包容》的报告、李梦珊作了《数字政治治理的伦理困境与纾解之道》的报告、费雪莱老师作了《“驯化 ”:人工智能时代与人类伦理互动的新可能》的报告、夏永红老师作了《人工智能的伦理治理:从价值对齐到价值共生》的报告。郭清香老师、吴祖松老师、袁和静老师、邵华老师、叶金州老师等参与了小组点评和讨论。

第二分会场由湖北省伦理学学会牵头。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陈江进教授任上半场讨论的召集人,李家莲老师作了《作为结构和谐之内核的阴阳》的报告、程宏燕老师作了《理想对话情景能否在互联网中重建》的报告、熊富标老师作了《生成性人工智能的道德风险及其多维治理》的报告、胡楠老师作了《人工智能时代隐私权的两个维度》的报告、马啸风作了《强人工智能途中的不可知》的报告。武汉理工大学程宏燕教授任下半场讨论的召集人,闫坤如老师作了《人工智能的伦理风险及其规避》的报告、黄云明老师作了《马克思劳动视阈中数字劳动及其对劳动者伦理关系的影响》的报告、杨海军老师作了《人工智能发展的伦理审视》的报告、王冰洁作了《人工智能伦理对非人类实体的道德考量》的报告。秦红玲老师、杨茂明老师、王东华、朱必法老师、黄文红老师等参与了小组点评和讨论。

第三分会场由广东省伦理学学会牵头。华南农业大学唐土红教授任上半场讨论的召集人,曾点老师作了《“物 ”“我”伦理视域中的人工智能》的报告、陈玲老师作了《人工智能技术的现状与趋势》的报告、茶志强作了《生态文明视阈下的当前农村生态伦理建设的再度审视》的报告、邹林华作了《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现状与问题——以重庆市为例》的报告、鲁琴老师作了《立足“科技向善 ”探究 AI的伦理治理路径》的报告。广东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薛俊强教授任下半场讨论的召集人,江峰老师作了《中国式现代化中人工智能的伦理困境及其超越》的报告、张耀天老师作了《人工智能视阈下的算法技术话语权及其伦理批判》的报告、喻学林老师作了《“技术人类 ”的道德共情:危机、致因与救赎》的报告、吴秀莲老师作了《AI 在学术领域的应用及其规范思考》的报告。袁继红老师、喻学林老师、张媛媛老师等参与了小组点评和讨论。

第四分会场由重庆市伦理学学会牵头。西南大学王俊杰副教授任上半场讨论的召集人,黎松老师作了《人工智能应用的德性奠基》的报告、马昕作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对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影响、挑战及其应对》的报告、李育侠老师作了《人工智能伦理治理困境及立法探究》的报告、金钊作了《表达主义回应弗雷格-吉奇问题的困难-以布莱克本的回应进路为例》的报告。西南大学黎松副教授任下半场讨论的召集人,王俊杰老师作了《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现状与问题——以重庆市为例》的报告、马兰老师作了《人脸识别技术的伦理风险与治理》的报告、任美慧老师作了《数字文化消费价值引领的逻辑理路》的报告、寇楠楠老师作了《人工智能推进神经技术临床应用的伦理探析》的报告、张家赫老师作了《马克思劳动视阈中数字劳动及其对劳动者伦理关系的影响》的报告。陈继红、钟世文老师、张淑老师等参与了小组点评和讨论。

12月24日上午,在北京师范大学人工智能伦理治理实验室主任戴茂堂教授的主持下,北京中医药大学袁和静教授、湖北大学杨海军副教授、中山大学马院吴之声助理教授、西南大学应用伦理研究所黎松副教授分别代表北京伦理学会、湖北省伦理学学会、广东省伦理学学会和重庆市伦理学学会向大会对四个分会场的讨论进行了总结汇报。

北京中医药大学袁和静教授在第一小组总结汇报中指出,本分会场共有九位老师进行专题学术报告,会场讨论达到了预期的讨论效果,主要围绕着三个问题展开研讨:如何从理论上解决人工智能带来的问题、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影响和危机以及如何解决人工智能在现实应用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学术报告之后,该分会场围绕余玉花老师关于人工智能的伦理危机的解释、黄燕强老师关于以儒学作为建立AI的道德框架的阐述、夏永红老师提出的价值对立到价值共生的思路等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本分会场讨论的视角十分多样,观点非常富有启发。她总结说,从纵向看,本次会议挖的很深,站的又很高远;从横向看,本次会议反思历史,又面向未来!

湖北大学杨海军副教授在第二小组总结汇报中指出,本分会场的讨论主要从三个视角展开:人工智能理论的本体论视角、人工智能研究的马克思主义视角以及人工智能现实伦理风险视角。既讨论了和谐网络文化、舆论伦理构建问题,又讨论了人工智能的伦理审视、道德风险及其规避、治理。本分会场花了很长时间对主讲嘉宾的报告展开了讨论,所有人都参与了讨论,既有一对一的讨论,也有对本会场讨论的总体情况的综合性评价。本分会场认为,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临,要正视现实,勇敢面对,利用其优点为人类所用,解决面临的问题,使其更好造福人类。既需要人工智能技术专家的努力,更需要人工智能伦理方面的专家的反思,我们相信,在技术与伦理融合发展的情况下,人类会进入美好的人工智能时代,未来的生活一定会更加美好。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吴之声助理教授在第三小组总结汇报中指出,本分会场共有九位老师进行专题学术报告,九位学者的学术报告主要围绕着人工智能的核心关键词、前沿问题和伦理治理问题展开。综合看来,讨论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人工智能的研究现状、人工智能的伦理审视、人工智能的伦理治理以及人工智能的应用实践。人工智能的基点是地球主义还是宇宙主义、物在何种意义上也是一个伦理问题、技术有用与技术依赖的边界问题、科技向善与技术话语权问题等等是第三小组讨论的焦点问题。总体上,话题新颖,分析透彻,对话充分,收获满满。

西南大学应用伦理研究所黎松副教授在第四小组总结汇报时指出,本分会场的讨论主要围绕人工智能应用的基础理论、人工智能的立法以及人工智能在神经技术临床的应用而展开。代表一致认为,人工智能应用背后的深层问题是人工智能技术对主流话语权的影响带来的人如何更好的存在和生活的问题。代表们充分参与、认真与谈,有善意的争论与交锋,表现出真正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为真理而真理的学术精神。

12月24日上午,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国际中心夏永红副研究员主持,本次会议举行了闭幕式。

武汉大学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江进教授对本次大会进行了总结。他指出,本次大会形式新颖,为我们留下了大量思考的空间。本次会议的讨论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致辞部分,与以往的领导讲话不同的是,致辞变成了一个小型学术报告;二是主旨演讲部分,一共有六场主旨演讲,六位专家都贡献了自己最新的关于人工智能的思考;三是四个分会场,各个分会场均组织了非常热烈、非常有深度的讨论。与会专家一致认识到了人工智能给我们带来的影响,也认识到人工智能研究过程中跨学科合作的必要性。总之,本次会议唤起了共同应对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的责任感。陈江进教授表示,本次会议也引发了不少困惑,第一个困惑是,我们担心技术开发者变得狂妄,当人们想着要为人工智能立法的时候,是否也一样狂妄呢?第二个困惑是,人工智能的运作本身是不确定的,背后是黑箱,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第三个困惑是,很多问题,我们人类都没有搞清楚,最后却要机器人去负责,这是不是很过分呢?第四个困惑是,人工智能研究中的本质主义倾向,人工智能到底有没有意志?只有算法,没有情感,没有体验,真的很糟糕吗?没有人的世界一定很糟糕吗?

本次会议的第二位总结人是北京师范大学人工智能伦理治理实验室曾点副主任。曾点副主任从三个方面归结了本次会议的特点。第一,本次会议别开生面。会议共有110人左右参与,主旨报告和各个分会场的报告加起来,共计有40余场,会议的气氛很热烈,既有学术的专业性与严肃性,又有日常生活的活泼性。本次会议规模空前,打开了人工智能伦理治理实验室建设新局面。第二,本次会议别具一格。分会场的报告主题广泛,涵盖了中西马各个哲学领域,牵涉到文史哲各个人文学科,充分体现了学科交叉、文理兼容的精神,不仅与政经法社等社会科学进行了深度交流,还有效地探讨了有关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的不少科学技术的问题。同时,会议也没有停留在就人工智能而论人工智能,而是扩展到了全社会、全世界乃至是全人类的层面进行探讨,意义深远。第三,本次会议别出心裁。会议联合了京鄂粤渝四省市的伦理学学会共同举办,将四个省市伦理学学会的学术年会团结在了一起,可以说是一个创举,如此多的参会代表齐聚一堂展开讨论,使得我们实验室和中心乃至整个珠海校区都蓬荜生辉,这样的会议设计十分独到精巧,既为我们搭建了更为广泛交流学习的平台,又为我们提供了旧友相聚、结识更多新朋友的机会。

闭幕式最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国际中心主任、哲学学院王葎教授致闭幕词。

王葎主任感谢与会代表参与本次会议。12月22号会议报到日,适逢24节气的冬至,本来是家庭团圆的时刻,但各位老师、各位专家不远千里来到珠海校区,以学术家人的方式团聚,来参加这场学术盛宴,深表感谢。人工智能伦理治理实验室是哲学国际中心开展新文科建设的一个全新探索,本次会议是一个新的开端,诚挚邀请学界同仁持续关心和支持人工智能伦理实验室建设,今后实验室将尝试把人工智能伦理治理方面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转化落地。最后,王葎主任向与会代表表达了节日的祝愿。即将迎来2024年元旦新年,祝愿与会的全体嘉宾新年顺意、万事如意!

 

首页    交流园地    地方学会    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研修会暨京鄂粤渝伦理学学会2023年年会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成功举行
时间:2024-01-02